欢迎您来到岩画网! 今天是
 
岩画保护
岩画本体与环境审视  
当前位置:首页 > 岩画保护 > 岩画本体与环境审视

贺兰山岩画与斯基泰文化

作者:韩学斌 韩建斌 董晓婷 点击次数: 1361【关闭】

      这条草原文化大道东起东北大兴安岭以西,经燕山、阴山、贺兰山、祁连山、阿尔金山、天山两侧,这是从古至今人类交流的通道,也是信息交流、文化传播的友谊大道。不仅如此,在这条草原大道上,还星罗棋布分布着许多岩画。如贝加尔湖一代的山间峭壁上有许多人物和动物岩画,这些镌刻岩画从风格和制作方法上看,与我国北方传统的岩画大致相同。动物形象大致相同,而人物仅仅在于服饰不同而已,似戴着厚厚的帽子。只能说明两地的气候变化不一,北部较为寒冷一些罢了。在叶尼塞河的岸边峭壁上,绘制了许多人面像岩画。另外,动物岩画的种类也很丰富。这些许许多多的神灵岩画、人面像岩画,如同贺兰山与北山大麦地的神灵岩画一样,是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也是人们对祖先的思念和对家乡怀念的反映。这些岩画的内容和题材同时出现在北方草原大道上,说明了当时人们信仰的一致性,表现了文化上的相似性。

      贺兰山为南北走向,长约250公里,像一匹骏马横亘于宁夏的西北,大致位于北纬38 50′09"-39 50′21"之间,正好位于北半球草原大道上。它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界山。其山势峥嵘险峻,东临滚滚黄河,北接乌兰布和沙漠,南毗卫宁北山,西邻腾格里沙漠,平均海拔 1500-2000米。这里"……自来为居人政猎樵牧之场"。同时,贺兰山还处在我国温带和暖温带草原与荒漠的过渡带,是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也是我国外陆区和内陆区的分水岭。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连贯东西南北的地理位置,使贺兰山成为我国北方一条内陆草原的重要通道,这条通道向东可以到达大兴安岭;向西可以抵达祁连山、阿尔泰山和伊朗高原,经过西亚到达俄罗斯的南部草原,最后到达南欧黑海沿岸;向北则穿越蒙古草原到达西伯利亚。

      而在贺兰山东麓的山口两侧和山坡的洪积扇上分布有题材丰富、内涵深刻的贺兰山岩画,是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的杰作。据初步统计约有数千幅,个体岩画多达上万个形象,主要分布在4市5县的30多个岩画点上,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艺术长廊。它是研究北方游牧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的珍贵资料。在贺兰山数以万计的岩画中,有一种类似斯基泰风格的岩画,值得学术界特别关注。

      "斯基泰是欧亚草原早期游牧民族中最为著名的一支,其武器、马具和动物纹饰风格艺术举世闻名,尤其是动物纹饰艺术包括中国北方和新疆地区在内的整个欧亚草原地带流行得非常广泛。"其造型具有夸张性和装饰性,极富有斯基泰人张扬和强悍的性格。主要表现在生活用具上充满了特有的纹饰,如在马具、武器、器皿等独有的野兽形象和鹿纹形象。尤其是这些鹿纹,深深抓住了鹿的主要特征,进行艺术的夸张,使它的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和突出,从而加强了整体装饰的效果。

      有学者认为,斯基泰动物造型与古伊朗的原始宗教有关,其典型动物造型"鹿",则是伊朗语系诸民族共同的图腾形象。理由是∶ "塞人"(亦称 sacae 或 sahas)这个词的本意就是"鹿",所以凡与斯基泰人有血缘关系的亚洲游牧民族皆可称为"塞人"。由此可知,那种头部高耸、大眼、有耳、有四肢,且吻部修长,角形长而弯曲多变化的鹿,亦可称为斯基泰风格。

      早在公元前8~7世纪,在亚洲腹地的草原地带和伊朗高原就已经出现了这种斯基泰鹿的造型,如在西伯里亚南部的阿尔泰地区就出土过斯基泰风格的鹿饰;又如在伊朗的基维埃地区和黑海沿岸斯基泰人居住过的地区,也都发现了斯基泰风格的鹿的造型。

      这些独具匠心的斯基泰鹿饰,不仅反映了北方草原带西端黑海沿岸到西伯利亚广大地区游牧人的原始宗教观念,也体现了草原游牧民族对于太阳的崇拜和信仰。

      除上述出土的青铜器斯基泰风格的鹿饰之外,在北方草原带的蒙古、外贝加尔湖、阿尔泰等广大地区还存在着一种称之为鹿石的石雕。这种石雕一般是制作于墓葬的石,或者墓碑人物(武士)雕像的背景。是一种十分特殊文化现象,仍然与动物崇拜有关。这种鹿石甚至在哈萨克斯坦中部、乌拉尔南部、伏尔加河中游、格鲁吉亚、保加利亚东北易北河沿岸都有发现。鹿石的造型,亦属于典型的"斯基泰鹿",一般为屈足、昂首、大眼,吻部修长、鹿角呈后仰或前置,造型多角多弯曲,或修长、或粗壮。通常,这种鹿石多出现在墓葬环境中,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和信仰。丧葬仪式的基础是对阴间生活和灵魂不死的信仰,死者在人间所得到和使用的生活必需品,死后在"阴间"也同样需要。基于这种思想,许多人间的物件也置于墓葬。对于死者来说,坟墓就是他的住所。那么,生前的喜好与信仰,以至于图腾崇拜的图像刻制于石碑之上,也就不难理解了。在辽阔的外贝加尔湖和蒙古大草原上早期居住的塞人,或者说是与塞人有着密切交往的其他民族,由于游牧经济的一致和社会制度的相似,加之信仰的相同或相近,致使文化艺术的相同或相近,便产生了"斯基泰鹿"的风格一致性。

      关于其起源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欧亚草原地带物纹遗存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很多学者认为它们是拥有共同的起源地,然而近些年来的考古发现表明,整个欧亚草原各个文化的动物纹遗存也存在差异。"因此,也不排除是多个地区共同起源的观点。这其实也很好地论证了各地发现的具有斯基泰风格岩画所呈现出的相似性。换言之,"欧亚草原的游牧人群居住环境的相似性(空旷的草原空间和半沙漠的山区)、从事同样的经济生活(游动的牲畜饲养)、大体相同的社会发展程度、相似的意识形态以及印欧人的大范围迁徙等因素,都肯定在欧亚草原文化一体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除人面像之外,贺兰山岩画中引人注目的当属"斯基泰鹿"了。这斯基泰风格鹿的造型,在贺兰山多处被发现,主要的地点有归德沟岩画点、苏峪口岩画点、厂武口岩画点、贺兰口岩画点,这些地点不仅岩画分布密度高,而且是交通要道,亦是通往西部的关隘枢纽,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

      贺兰山岩画中的"斯基泰鹿",造型优美生动,同是曲肢、昂首、大眼、吻部修长,鹿角后仰多角多叉似凤冠。其风格同草原通道上的斯基泰鹿相比,异曲同工如出一辙。

      经过对比分析,斯基泰鹿的风格,一言以蔽之,就是一种奔驰的、飞动的风格,给人一种优美的强烈动感,体现了幻想与现实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通过斯基泰鹿,我们不难看到制作岩画鹿时的心态和思想,反映了一个活泼的激情四溢的民族心态。

      出现于贺兰山地区岩画中的斯基泰鹿形象,足以证明古代草原大道上各民族人民之间的交往、交流与沟通之远、之长久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这其实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党项、蒙古环太平洋人种等多个民族的文化要素,经过长期接触、碰撞、交流,进而交融的结晶。换言之,在贺兰山岩画中出现的多处斯基泰鹿的形象,说明在欧亚北方草原大道上,东西方多个民族在来往穿梭间,不仅仅交流着信息、友谊、文化艺术,也交流着人类的基因,成为人类迁徙、流动、交往与友谊的见证。

      在这条地域广袤的草原大道上,通过制作岩画这一特殊文化现象的交流,增进了世界性的各民族往来,互通有无,互相交流,繁荣了草原大道上的经济、文化,促进了整个人类发展的进程,其意义和贡献都是重要而独特的。


详情请阅《中国岩画》期刊第 2 期


上一篇: 拉文特岩画的年代、艺术风格和保护方法
下一篇:
 
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在线留言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内蒙古岩画保护与研究学会 网站建设内蒙古国风网络 蒙ICP备20001151号 蒙公网安备 15080202000056号
特别鸣谢:内蒙古河套酒业集团 内蒙古图书馆 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会 内蒙古岩画保护与研究学会
     内蒙古河套文化发展基金会 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 内蒙古岩画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