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岩画网! 今天是
 
岩画保护
岩画本体与环境审视  
当前位置:首页 > 岩画保护 > 岩画本体与环境审视

随州岩画文化探考:随州“仙人棋”岩画 棋文化源自随州的物证

作者:周波 点击次数: 1037【关闭】

(摘要)


      岩画,是人类远古文明的遗迹,因年代久远,人们无法看懂、难解其意,被称之为“天书”。仙人棋,是“天书”中的棋盘图形,被人们认为是“神仙”下过的棋盘,称之为“仙人棋”。

      作为岩画文化和随州历史文化爱好者,作者在近几年的随州岩画探考中,足迹遍及随州山山水水,在发现大量史前文明遗迹岩画的同时,先后在随州北部、中部、南部的三个乡镇,发现“回”“米”“田”字形的三幅图形、被称之为“仙人棋”的岩画。这些岩画“仙人棋”,有着动人的神话传说,其中一山因有“仙人棋”,故名仙人棋山。经查阅,甲骨文中并无“仙”字,“仙”字是由道教而生,最初为象形字,属于史后文明字。或许远古时,人们将先祖下过的棋称之为“先人棋”,在后来的文化传承中,随着具有特殊能力的“仙”字出现,“先人棋”逐渐演变成了“仙人棋”,这也更加表明“仙人棋”的远古性。

      作者经了解,截至目前,这三幅不同图形棋盘的古老“仙人棋”,在神州大地民间仍见活跃的身影,有的图形有所变化发展,仍然在我国大江南北流传甚广,并深受人们喜爱。作者认为,无论是从岩画研究的角度,还是从棋盘图形、棋文化起源等方面来分析,随州这三幅史前文明遗迹的“仙人棋”,无疑是中华棋文化、乃至世界棋文化起源于华夏始祖炎帝神农诞生地随州的最有力物证!

      作者在随州发现的这三幅“回”“米”“田”字形的“仙人棋”、间隔距离均约45千米,从最北边到最南边的岩画棋盘相距约为90千米。“回”字图形的岩画棋盘石,位于距随州城北约67千米的神农部落景区内一小河旁的古代祭祀遗址。棋盘刻画在一块石面长度1.83米,宽度1.28米、高度0.42米的岩石上。岩石面上,除用线条刻画的“回”字图形的岩画棋盘外,还有凹穴和线条组成的其他图形符号,这块有着丰富岩画内容的石面上最为明显,能够确认理解的除“回”字棋图形及4个典型的太阳图形符号外,其他凹穴符号的表意和功能,不得而知。作者认为,这种古老的凹穴状岩画,应是所有岩画类型中最为古老的岩画之一,与“河图洛书”文化符号雷同,或有关联。可能为天象的记录符号,及被赋予某种特殊含义的祭祀、图腾符号。

      作者研究发现,“回”字棋、“米”字棋、“田”字棋形岩画,就是当今时代仍在流传,属于双人对弈的九子棋、五子飞棋、五行棋。九子棋共有24个棋子点,共有18枚棋子,由对弈双方各执9枚棋子。棋艺分下棋和走棋两个阶段。下棋时,双方轮流下完各自的棋子,自动进入走棋阶段;在下棋和走棋过程中,任何一方有三颗棋子连成一条直线,则成“龙”,就可以“吃”掉对方一个棋子,而且可以重复“成龙”,每次“成龙”便可吃对方一子,但不能吃对方已经成“龙”的棋子;在下棋的过程中,被“吃”掉棋子的位置不能再下棋子;在走棋过程中,一次只能走一步棋;被“吃”棋的一方,如果只剩三个棋子时,则棋子可以“飞”到任何位置而不受只能移动到相邻位置的限制。当一方只剩下2 颗棋子或更少,则为输局。



(作者简介:周波,《随州广播电视报》副总编、中国岩画学会会员、随州市观赏石宝石协会会长、湖北省观赏石协会副会长)

(详情请阅《中国岩画》期刊第18、19期合刊)



上一篇: 草原秘境 文化瑰宝 ——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敖伦敖包岩画
下一篇:
 
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在线留言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内蒙古岩画保护与研究学会 网站建设内蒙古国风网络 蒙ICP备20001151号 蒙公网安备 15080202000056号
特别鸣谢:内蒙古河套酒业集团 内蒙古图书馆 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会 内蒙古岩画保护与研究学会
     内蒙古河套文化发展基金会 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 内蒙古岩画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