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岩画网! 今天是
 
岩画研究
论文发表  
当前位置:首页 > 岩画研究 > 论文发表
符号岩画引论

作者:陈兆复 点击次数: 27162【关闭】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6)

摘要:本文以河南新发现的具茨山为基点,从全球的视角对符号岩画,尤其是“杯状穴”(凹穴)这种岩画的形象进行了介绍。认为符号等形式是世界上最早创造的岩画,它们所包含的意义丰富,阐释它们需要借助多种途径、多学科知识才能够更好地获得认识。

 

关键词:符号岩画;凹穴;阐释

 

中图分类号:J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332(2010)O2—0O89—04

 

在我们人类的历史中,人从有生命的物质升华到有思维的生物是多么的不容易。当人类对其周围环境第一次有目的地进行干预时,人类就已经根据自己的意识,赋予媒介物以新的形式。在这场人与形式对话的历史中,岩画符号和图形的复杂性,就其所提供的各种组合和记号而言,已经明显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正像具茨山岩画所表现的形象一样,即使这些作品或类似于作品的创作并非是直线发展的,它们却一直可以作为一种信息、音信甚至于文字的传递的手段,只是这些信息、音信的含义还需要我们经过艰苦的研究罢了。

 

岩画对于符号和图形等形式的创造是非常早的,在全世界范围内,四五万年以前就有符号和图形的创造。而在中国,则在二千多年前的古典文献《韩非子》中,有在中原地区创作岩画的记载;在一千五百年前的《水经注》中,也有许多地方提到中原地区的岩画。就拿河南境内来说,《水经注》卷四“河水四”中说河南函谷关(今河南省新安县)附近,有一座鹿蹄山,山上有鹿蹄印的岩画①。卷九“沁水”条引《魏土地记》说:“河内郡野王县西七十里有沁水。”河内郡野王县即今河南省沁阳县,书中说沁水经过石门,水西岸有孔山,山上洞窟的石壁上刻有牛马的蹄印②。这里所说的沁水西岸的孔山不知今名,但可能就在河南。

根据现在学者的研究,蹄印岩刻是全世界岩画中的一种普遍的符号与图形,凿刻的这些蹄印岩画在内蒙、新疆等北方地区今天仍有发现。

但是,在20世纪中国岩画的再发现中,岩画大都发现在边疆地区,于是中国岩画就被有些人扣上所谓“边缘文化”与“落后文化”的帽子。而此次具茨山岩画的发现却正在中原地区,而且是位居中原地区中心的新郑一带。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因此岩画在这里发现,对岩画在中国文明的起源方面起着怎样的作用?居于怎样的位置?将会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认识。

具茨山岩画的最大的特点是各种符号和图形,特别是由凹穴组成的符号和图形。凹穴又称小圆穴、杯状穴、凹槽……等等。具茨山岩画的凹穴,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但绝大多数是圆形的,形状呈半球形,通过敲击而成,在许多国家的岩画中也都存在着。在我国,从新疆、内蒙古到东南沿海的连云港、台湾,都发现有这种符号,似乎是岩画艺术的一种普遍形式。凹穴岩画一般浅刻在石头上,有时连成环状,有时排列成行,也常常无序地散置着,像是洒落在天空的星星。在内蒙古海渤湾岩画点,我们发现有一排小圆点,有人认为是表现天上的银河。但是,就我现在掌握的材料,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凹穴岩画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以具茨山岩画为最。

6 页  123456
上一篇: 从阴山岩画看我国古代北方游牧人的习俗
下一篇:
 
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在线留言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内蒙古岩画保护与研究学会 网站建设内蒙古国风网络 蒙ICP备20001151号 蒙公网安备 15080202000056号
特别鸣谢:内蒙古河套酒业集团 内蒙古图书馆 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会 内蒙古岩画保护与研究学会
     内蒙古河套文化发展基金会 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 内蒙古岩画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