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岩画网! 今天是
 
岩画研究
一家之言  
当前位置:首页 > 岩画研究 > 一家之言
基于阴山岩画及文献对北山羊的考察

作者:宋超 点击次数: 22801【关闭】

《历史研究》编辑部


    北山羊,牛科羊亚科,山羊属,形似家山羊而体形较大,体长115-170厘米,肩高约100厘米,体重50千克左右。雄兽和雌兽的头上都有角,雄兽的角更是极为发达,长度一般为100厘米左右,角的形状前宽后窄,毛发呈棕黄色,腹部及四肢内侧白色,冬毛长而色浅淡。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西藏西北部、青海、甘肃北部及内蒙古西部等省区,栖息于海拔3500-6000米的高原裸岩和山腰碎石嶙峋的地带。

    由于人类长期捕杀及栖息地的破坏改变,北山羊数量急剧下降,现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在历史上,北山羊数量应当是较多的,而且由于肉质鲜美,成为人类狩猎的主要对象之一,这在遍布于西北部地区的岩画中有集中的体现。据著名学者盖山林、盖志浩先生的研究,仅以阴山岩画为例:岩画中动物初略统计显示,以羊类最多,北山羊几乎占全部动物的60%,岩羊其次,约占20%,再次是黄羊、盘羊和羚羊。野马、梅花鹿和马鹿也是十分重要的。当时猎人主要捕捉对象中北山羊、岩羊和盘羊。正因为他们熟悉羊类,因此大量放牧的是北山羊、岩羊和盘羊。 除代表内蒙古山地的阴山岩画外,在代表草原地区的岩画(乌兰察布、苏尼特左旗)及代表荒漠沙地的岩画(巴丹吉林)中,北山羊虽然不像阴山岩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从中可以体现出在古代内蒙古地区,北山羊分布还是比较广泛的,因此成为各地岩画中一个重要表现内容。

    阴山山脉东西横亘一千多公里,自古以来就是农耕区与游牧区的天然分界线,是中原地区与北方游牧地区交往的重要场所。人类活动在阴山地区活动的历史非常悠久,阴山岩画真实地记录了在此生活的古代狩猎部落,以及匈奴、敕勒、柔然、鲜卑等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历史。北山羊画像大量出现于阴山岩画中,就是一个鲜明的体现。

    北山羊在历史文献中有“羱羊”与“红羊”等不同称谓,大致可以反映出古人对北山羊的认识。

一、羱羊

    “羱羊”,《尔雅》卷10《释兽十八》曰:“羱,如羊。”晋人郭璞注:“羱羊,似吴羊而大角,角椭,出西方。”宋人邢昺疏:“野羊,大角者也。郭云,羱羊似吴羊而大角,角椭,出西方。椭谓狭而长。” 《尔雅》大约成书于西汉年间,其对“羱”的解释虽然简略,但足以反映出北山羊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赋与“羱”字的专称。到了晋代,人们已经认识到这种出于“西方”的“羱羊”,与所谓“吴羊”在形态上相同,而区别则在于羱羊具有大而椭的角。宋人解释则更为具体,不仅认定羱羊是一种野羊,而且对“椭角”的解释是“狭而长”,完全符合北山羊角前宽后窄而长的特征。

5 页  12345
上一篇: 中国古代岩画的发现与研究
下一篇:
 
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在线留言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内蒙古岩画保护与研究学会 网站建设内蒙古国风网络 蒙ICP备20001151号 蒙公网安备 15080202000056号
特别鸣谢:内蒙古河套酒业集团 内蒙古图书馆 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会 内蒙古岩画保护与研究学会
     内蒙古河套文化发展基金会 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 内蒙古岩画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