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岩画网! 今天是
 
岩画研究
一家之言  
当前位置:首页 > 岩画研究 > 一家之言
乌海桌子山岩画

作者:吴俊生 点击次数: 3119【关闭】


一、桌子山岩画群基本情况

    桌子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境内东部,主峰海拔高度2149.4米,属于贺兰山北部的余脉。山脉主体呈南北走向,长约75公里,东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接壤,西距穿越市区的黄河约10公里。桌子山山势雄伟,峰峦迭起,巍峨壮观,因其主峰山顶较平坦,远眺貌似桌子状,故得此名。比较经典岩画主要集中分布于市区东部偏南、约15公里处,桌子山沟谷之中广泛分布着各类岩画。由北向南为摩尔沟岩画、苦菜沟岩画、小摩尼沟岩画、苏白音沟岩画、阿泰沟岩画、召烧沟岩画、雀儿沟岩画。由以召烧沟岩画最具特色,为山地缓坡岩画,分布在坡度约30度的缓坡石灰岩上。岩体被雨水冲刷形成的小沟割裂成3部分。

    桌子山岩画单独成画,神态各异,单体图像近千幅,岩画群总面积约一万六千多平方米。岩画内容最多为人面像,其他还包括动物图形、狩猎图、放牧、人体图形、生殖分娩、舞蹈图、星辰、几何图形、文字符号等。2013年7月,桌子山岩画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桌子山岩画群保护研究历程

    1973年召烧沟岩画被发现,1979年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盖山林先生来到召烧沟,揭开了桌子山岩画研究保护工作的序幕。1986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召烧沟岩画公布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乌海市政府投资修建了召烧沟岩画保护大厅对部分岩画进行了保护,同时定期对岩画的保护建筑进行修缮与翻新。

    桌子山岩画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吸引了大批学者前来进行学术研究,形成了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学术论文及理论著作,主要有:

    盖山林著《阴山岩画》,以及他1988年发表于天津师大学报上的学术论文《太阳神岩画与太阳崇拜》。盖山林将召烧沟太阳神岩画与各地岩画、考古资料、古文献记载、神话传说综合起来进行研究,以达到重现我国太阳神崇拜的时代的目的,从中看出太阳神崇拜在原始宗教中的位置,以及太阳神崇拜对我国远古历史的深远影响。

梁振华著《桌子山岩画》,本书主要从美学的角度来解读桌子山岩画。他从岩画的艺术风格、题材、造型、线条的来分析其价值。他认为:桌子山岩画表现手法以写实、具象为多,抽象为少,看似稚拙、纯真、粗犷、却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这种稚拙之美也为当代许多艺术家所推崇。

    研究桌子山岩画的论文著作还有《岩画中的文字和文字中的历史》、 《桌子山岩画考》等。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桌子山岩画的学术价值挖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各类岩画遗址点介绍

    1.苦菜沟岩画

    苦菜沟岩画位于乌海市区东北10公里处,其沟崖高谷深,临之目眩,岩画分布从沟口开始,集中分布在南部峭壁上,北部峭壁有少量岩画分布。苦菜沟全长约8公里,沟岸及其附近的岩画不下110余幅,这些岩画在沟中就有4个地点,从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及保存情况来看,属于同一时期的岩画,由于刻痕较浅,加之千百年的风雨侵蚀,多数画面比较模糊,同一副画面,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图案不尽相同。苦菜沟的岩画最大特点,是对人面、甚至兽面、动物形高度的抽象化、图案化和艺术化,是古代游牧人真正的艺术作品,它反映了当时猎人、牧民的世界观、宗教观以及特有的艺术手法。

    2.雀儿沟岩画

    雀儿沟岩画位于乌海市海南区拉僧庙镇。此处岩画磨刻于新石器时代,面积约30平方米。岩画集中分布点有2处,共计35幅单体岩画。分别磨刻在雀儿沟内的山丘岩壁和附近的巨大岩石之上。岩画内容以人体图形为主,还有部分动物图形,动物包括羊、马、犬等,另有朝一个方向鱼贯而驰的马群。羊、马等动物组成的图案可能是当时畜牧生活的一个场景,最令目睹着惊奇的是一个跳舞的巫师形象,双臂平伸,双腿大幅度张开,有粗粗的尾饰,呈体态轻盈的舞蹈状态。岩画总体保存较好,部分受自然、人为因素磨损,所刻图案不易辨认。

    3.召烧沟岩画遗址

    召烧沟岩画位于内蒙古乌海市市区东南15公里处的召烧沟西口南山坡上,为山地缓坡岩画,分布在坡度约30度、面积为650平方米的石灰岩缓坡上,岩体被雨水冲刷形成的小沟割裂成3部分。这里过去曾完全被泥土覆盖,个别暴露出后,经人工逐渐清理,故又称“出土岩画”。其地质构造为奥陶纪灰色石灰岩,也有少数寒武纪页岩和泥质页岩,石灰岩的硬度为7度。岩画附近有明显的类似敖包的祭祀台。

    召烧沟岩画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遗存,有近300幅单体图像,其中90%都是人面像,幅幅是精品,是桌子山岩画的精髓。岩画反映了古代游牧部落的愿望和追求,凝结了先民的审美意识,积淀着先民们的美学观念是他们对生活理想和信仰的升华,是表达自己的意愿体现。这些人面像堪称中国人面像岩画之精华。还有很多形态各异的舞蹈图、祭祀图、狩猎图等,有数量多,分布广,内容丰富, 艺术风格古朴的特点,是游牧人的艺术珍品。

    召烧沟岩画是刻画在硬度达7度的石灰磐石或峭壁上,磨刻痕迹显著,其线条十分粗犷,磨刻深度达3厘米,宽度为4—6厘米,这些岩画虽历经数千年的风雨侵蚀,部分石皮已脱落,但仍保持着原风格,说明岩画的年代之久远。此外,召烧沟岩画分布在30度的缓坡上,其独特的表现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使这些神奇精美的人面像岩画吸引着大批专家学者前来研究考察,正如专家学者称:召烧沟岩画是中国人面像之精华。

 

                 (根据2013年12月27日乌海桌子山岩画研讨会上乌海市博物馆馆长吴俊生的讲话稿整理)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
下一篇:
 
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在线留言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内蒙古岩画保护与研究学会 网站建设内蒙古国风网络 蒙ICP备20001151号 蒙公网安备 15080202000056号
特别鸣谢:内蒙古河套酒业集团 内蒙古图书馆 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会 内蒙古岩画保护与研究学会
     内蒙古河套文化发展基金会 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 内蒙古岩画研究院